结婚大半年了,一直和公公婆婆住一起,感觉得了抑郁症一样,真的快要坚持不下去了,不知道怎么办
是不是感觉受不了公公婆婆的生活习惯呀,我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样的。这样的事情我不劝你大度,容忍,因为那些都是没用的废话。给你个建议,如果能分开住是最好的,如果暂时不能分开住,最好是分开吃饭,这样会减少很多矛盾,因为我有亲身体会。生活习惯不同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吃饭,吃什么,怎么做,吃饭时的小毛病,吃完饭谁洗碗之类的,如果没有这些矛盾,相信你们在一起生活也会和谐很多。
是的抑郁了,所以当初只有两条路,一分开,二离婚,老公不支持我,为此还和他妈一起欺负我,我当时觉得老公好弱智呀,我还在为婚姻做最后的努力,你确以为自己牛逼的很。身心疲惫。我们分开过了保住了我的婚姻,心也凉了很多,对我老公这个妈宝男。哎!我只盼望着我的宝宝快乐健康长大
你的感受是很真实的!年轻人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很不习惯,又不好说,有压抑感,感觉得了抑郁症一样,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从你的描述中我能感觉你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在原生家庭里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从另一个方面看你比较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和人相处的模式有四种:一是逃,这就是许多人常用的搬出去的方式。二是斗,经常在家里大闹,宣泄自己的情绪。三是抽离,就是有些人建议的,井水不犯河水,表面应付,你说什么当没听见,你做什么当没看见。四是表达沟通,先跟老公去沟通,再向公公婆婆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不知道,你现在能接受的方法是什么,我常常告诉别人好的方法,他们告诉我,“我做不到”“这太难了!”后来,我告诉他们,这样做很难,不这样做以后更难,相处半年才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有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几种模式都告诉你,前三个是人的本能反应,第四个是理智的方法,都交给你了,怎样选,你自己考虑!!如果需要我的支持,请私信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是不建议新婚的夫妇和公婆住在一起的。但是,你抑郁的感觉,并不是完全由公婆所致。
是什么导致你抑郁的感觉呢?应该是你不停压抑自己对公婆的愤怒、不满所导致的。
对于新婚的女孩来讲,来到一个陌生的生活环境中。首先,缺乏和公婆发生冲突的勇气。其次,碍于情面,在很多时候把自己内心的委屈和不满,压抑在心中,不愿意表达。
或许,你内心里还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对公婆的愤怒和不满的情绪,感觉都是一些小事,他们对自己也挺照顾,甚至会因此出现内疚。而这种内疚,更容易导致一个人抑郁,严重的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
婆媳关系,是一种全新的关系,需要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够建构完善。但是,由于惰性的缘故,很多婆媳不愿意为建立新关系付出精力。往往都是简单的把母女关系,借用到婆媳关系中。婆婆总是把媳妇和女儿进行比较,而媳妇也容易把婆婆和自己的妈妈进行比较。最终,双方都会产生对对方不满的情绪。
所以,如果当下具备分家的条件,建议你们尽早分家。如果不具备分家的条件,建议你能够用理性、平和的方式,说出你对公婆的不满,让双方都为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而开始调整。
还是建议分开居住好。
周围这样的情况真的很多。有句话说的好“改变别人是魔鬼,改变自己是天使”。而这种情况下,内心里特别想改变别人——公婆,但不可能做到,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脾性等等不同,自己嫁入一个新家,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融入的过程,何况家的气场氛围本就不是你的,有三个人一样,自己是不一样的,这样凑合的结果就是内心的挣扎,还是分开吧。
分开不是不孝顺
不要拿一些“道德”来绑架年轻人和老年人。和公婆分开,只是给与彼此有个独立空间,没有必要非得一起,诸多的不同会让大家心里都别扭,何不分开彼此都舒坦呢?只要在行为和礼节上 ,做到善待老人就好了,再说了一般结婚的年龄公婆也不会年迈,多数可以自立。
距离是一种美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哪怕小孩子也是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人和人之间,尤其家人之间保持一定的合适距离,会让彼此保持一种美。反而走得太近,尤其是公婆和儿子儿媳一起,有太多的年龄和年代烙印,每一辈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使命,没有必要一起,只要彼此安好,健康快乐就好,为什么要绑定一起不舒服呢。
深有同感啊,快来握个手!我的情况比你还严重,这么说吧,我宁愿跟狗住在一起也不想跟人住在一起,因为人有道德批判能力,这个能力带来的困扰就是:矛盾会不断的出现,就算你不打算说别人,自己打掉牙齿自己吞下去,但别人并不买账,这背后的心理逻辑就是——你有问题、你是错的、你影响了我、你应该按照我的来。
这种事情,完全是两相生厌,但很多时候,不便大动肝火,也显然没有这个必要,但忍者忍者人就烦了。我现在的选择是,不发表意见,尽量离开人多的地方,尽量不跟人打交道,产生所谓的社会连接,当然,工作合作除外,那我只认钱,大家有利可图的清下我必须得端正姿态。
生活,还是一个人好。如果再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生活,我会选择去荒漠居住。这个月我跑了大西北环线,方圆几百里看不到人烟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在格尔木那一带,无尽的荒漠,但是基础设施都有,海拔3000多,4G信号强劲,极少数的深山中没有信号,但可以选择在有信号的地方,有电源和水源的地方生活啊。
附上几张旅途照片:
如果跟长辈住的不舒服,就跟你老公商量一下,让他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家里还有多余的房子,分开住是最好的。几代人扯在一起住,价值观的冲突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很多开明的父母其实并不愿意与成年子女居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非常佛系的说法,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别人去做,婆媳关系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忍让之上,不要带着主观情绪去面对婆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是看你的心态如何去面对了,所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很多时候都是态度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
你要别人怎么对你,那你就先去怎么对别人,婆婆不是魔鬼婆婆也不是你的敌人,首先你在主观上应该转变一个概念,你的婆婆不是天生来折磨你的,她给你送来了一个你最好的老公,你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所以把孝心摆在第1位,你就不觉得他是魔鬼了
我觉得你之前是在试着融合,适应新婚与公公婆婆在一起生活,目前真是生活习惯差异太大吧,心里一定不好受。
心情郁闷,每天都在想着这些家庭琐事,的确难开心起来。现在就是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了。首先,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你已经尽力调整适应,你应该告诉你老公你目前的心里想法,郁闷,不开心,全部说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自己抑郁。
能够说出来就是缓解郁闷的第一步。
其次,要解决实际你们小两口的单独居住问题。周末休息回来看望公公婆婆是很好的,和你老公商量过,然后将你们的决定跟公公婆婆说明。和自己的父母都会有拌嘴,和公公婆婆之间还是分开居住要好一些。
家庭和谐很重要,和父母分开居住不代表不和谐,只是各自的习惯领域里保持自己的一套,不要互相干涉,新婚小家庭的秩序由小两口自己来建立,父母作为长辈,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习惯生活品质强加在孩子身上。
新婚的你们未来生活还很长,期待能解决好自己婚后的这个首要问题。[玫瑰]
福州一老人爱捡垃圾被儿女阻止竟患抑郁,你怎么看
爱捡垃圾这个是很多老人家的通病,作为儿女的我们,其实大可不要去制止,只要跟她理清道理,并告知她可以存放垃圾的地方就好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据了解,这个爱捡垃圾的陈阿婆是出生在农村,她含辛茹苦把子女培养成才,后来儿子来泉州南安打拼后,赚到钱买了房安了家,于是不想老人再劳累,想让她清闲些,才接来一起住,可谁知道的是……
(资料图)
儿子孝顺,家务活都尽量不让母亲做,孙子上学也不需要她照顾……那平日忙惯的她能干些啥打发日子呢?她能想到的就是——捡垃圾。
可这个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就觉得很没面子,于是阻止了老人行为,可就是因为没有沟通好,导致老人得了抑郁症。
ps:终归还是那句话,有时间的话可以多陪陪老人,尽可能不去阻止她想做的事情,多一些理解和沟通,这就是孝顺了。
(海峡网 黄小群)
有时候垃圾桶有很多可以卖的东西,其实不是关乎能卖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垃圾桶实在太脏了,致病细菌太多,环卫工人也有戴口罩手套工作,那是为了谋生。平时看到捡垃圾的老人都没有防护措施的。实在不提倡老人家这样子做
近日我有小朋友也遇同样问题,家住高档小区,岳母衣食无忧,染上拾垃圾毛病,怎样也无法阻止,家中常堆拾获,很担心家人及孩马健康。朋友很苦恼,时常引起争吵。我告诉她,实际我己观察多例。年轻时会是心理症。年纪大者,这种拾物癖,是老年痴呆的症状,当然要适度劝戒,知道是病了,子女亲人应当谅解,和采取附合自家条件措施。並对疾病发展有心理准备。切不可急切粗鲁对待,对病很不利。会加重病情。
这个问题不属于我的垂直领域,但是特别想说一下我的经历。希望我现在的悔意,能让年轻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或用另一种方法去改变老人家。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住,我奶奶在我大学的时候就不上班了,那时候就已经慢慢开始在外面捡破烂了,但是因为我不经常在家,有时候碰上,心里会不好受,但是,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待我上班之后,我天天住在家里,慢慢注意到窗户外面、厨房的犄角旮旯、她和爷爷房间的门后,都堆了很多纸壳、塑料瓶、易拉罐,我家是老楼的一层,经常有楼上的邻居把家里不用的废品堆在我家门口,奶奶回来和我聊天的内容也离不开这些东西多少钱一斤多少钱一个,收破烂的怎么是个奸商就会欺负他们老人家,后来甚至跟我聊哪个垃圾桶里的瓶子多。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时候,只是觉得特别没面子,我都已经上班了,家里人都拿工资,她还出去捡破烂,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们,我一开始怀疑是我爷爷没给我奶奶零花钱,她手头不方便,于是,我开始每个月给我奶奶两百零花钱,她基本都不要,跟我说“我有钱花,你不要给我,刚开始工作,多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一次,又有一个邻居把破烂放在我家门口的时候,我爆发了,不仅跟邻居特别生气的说,“你别再把这些东西放在我家门口了,我家不是垃圾箱”,还跟奶奶大吵起来。奶奶那么惯着我的人,被我说的头都抬不起来。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转变的,可以我也意识到了,我奶奶去捡破烂,实际是工作没了,又没有退休金,心里很自卑,又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又不会干别的,她从农村出来,跟城里的老人又合不到一起,不可能去跟人打太极、练歌,她的生活也是需要用事情来填满的。
我家附近就是大学,我晚上吃完饭,开始拉着奶奶去学校的操场,跟她说,一个人没意思,让她陪着我去跑步;周末了,带她坐公交去附近的公园,拍拍照,看看鸳鸯;我记得我还带她去马路边看过马拉松比赛;带她去鸟巢看看奥运会的那些建筑;带她去海棠花溪,看海棠看碧桃盛放。她其实还是去捡破烂,只是,我希望她的生活更丰富一些,我们的心能更近一些。她不要钱,我就多帮她买点她爱吃又舍不得买的水果、点心,每次出差给爷爷带几包当地烟,在当地给她买一件衣服或围巾,让她知道我想着她。但是,每次想起那次爆发后的争吵,我还是特别后悔,我估计那一次在她的心里也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象,因为她后来每次被我遇见她捡破烂,她都会用小心的眼神看着我,把手里的东西使劲往身后躲。再后悔,事情已经发生了,记忆无法抹去。我把这些写出来,其实就是希望年轻人不要再犯我的错误,多给老人宽容和理解,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
如果家人得了抑郁症,该怎样跟他们相处?怎样防治老年人抑郁
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人,若能在互动中尽量保持理解,接纳,陪伴,倾听,基本可与他们和谐相处。
具体建议如下:
1.面对抑郁症患者,我们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尽快提高对抑郁症的了解和认识。
2.倾听和陪伴是家人或朋友能给予患者的最好的支持方式。因身心倍受困扰,对方精力及体力不足,注意力时常涣散,无法持续交谈,对其起伏不定的状态应给予理解。聆听他们心声,畅聊开心的往事,展望治愈后美好的生活。
3.对他们不批评,不指责,鼓励患者积极治疗,提升信心。若发现他们的情绪极度消沉,有轻生想法,应及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的同时,鼓励和陪同其就医问诊。
4.可适度陪伴患者外出活动,散步或低强度运动,以及适当的文娱活动均可,但要考虑患者体力与精力的耐受度。适度引导,不要勉强,更不能强迫他们做不喜欢的事情。
5.在家人或朋友长期陪伴过程中,需长期忍受患者剧烈波动的情绪如有可能,除了要照顾好患者情绪外,也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毕竟,你作为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健康稳定的状态,对患者的病情改善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家属,陪伴的过程非常不容易。从我个人经历来看,陪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刚确诊后,当然最好是去专科医院,三甲医院最好去两家以上。陪伴者做好安抚自已和患者的情绪,尽快接受现状,遵照医生的要求,该吃药就吃药。刚开始患者有一个心理接受过程,情绪非常不稳定,特别要注意患者的自杀念头和行为,温和,耐心,不要劝患者"沒事,过几天就好了""这有啥么"。坚持让患者吃药,做患者爱吃的饭菜。
第二阶段:情绪有所稳定,患者脸上有了笑容,开心了一些,坚持定期去医院和屹药,和患者回忆高兴的事,带领患者在小范围活动,从家里开始,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给患者一些简单的家务,如端个菜,烧点开水, 慢慢来。在后期和患者商量,有条件的增加心理疏导,如心理咨询,社工帮助。
第三阶段巩固期,药物逐步减量,强化心理疏导。最好陪伴者学习一些心理知识,陪伴者保持好心态,坚信会治愈。
坚持,坚持,再坚持!
你需要提供无条件的关心和支持,给他希望和爱。症状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
另外,遇到难治性的抑郁症,家属们往往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对自身的心理健康也要引起重视。
您好
第一个问题:如果明确是抑郁症首先需要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情绪逐渐改善。家人在患者发病初期更多的是陪伴、理解,待药物起作用患者情绪逐渐改善后可以多鼓励。
第二个问题:子女对老人多些耐心,培养老人一一些爱好,身体允许适度运动。
如有更多疑惑可私聊,不一定会及时回复,望谅解!
我抑郁症有多严重,本来性恪多活泼,有特喜欢人多热闹,从有了抑总有时抑郁症,一切都变了,不合群,不在喜欢人多的地方,只喜欢一个傻傻的发吊,喜欢安静,这都是抑郁症最轻的表现,最重的还自残,有时回忆过去真的像在梦里,最难过的那段总算过去了,我有时都不敢想,以后别想抑郁症,越想越抑郁,别提抑郁好不好?
说话沟通时要避免负面语言,多关心,多陪伴。老人抑郁一般是因为对自己身体健康不满和给儿女增加负担的内疚引起的,让老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引导一些兴趣爱好,鼓励老人出门和朋友们沟通。
父母亲有患抑郁症自杀的,孩子会不会被遗传重蹈覆辙
你好,很遗憾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会不会被遗传重蹈覆辙是要看很多因素的,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现在常说的原生家庭。
对于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因素,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算非医学人士也有千奇百怪的不同解释。
基督徒说——抑郁症是不自信,是信心不足的表现,而信心不足也是一种罪,所以说罪是导致抑郁症的根源。
佛学家说——违逆自心、不符合自己习气的人和事物则心中厌恶,由此产生无尽的忧恼和痛苦则为抑郁症。
中医学家说——抑郁症是肝郁气滞,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使心神失养或被扰,气机运行失畅,可谓抑郁症。
心理学家说——与患者的心理模式密不可分,容易敏感、多虑、多疑、急躁、完美主义等心理特质,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前提条件。
我是医生,我的答案是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解释,抑郁症是有明显生物学特征的医学疾病,影响抑郁症的发病因素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
我们知道抑郁症是存在明显的遗传易感性的,这不同于我们既往认识的遗传疾病,并不是说发生遗传就一定致病,但目前医学上对于抑郁症高发家族开展的家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结果均证实了抑郁症与遗传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通常可以说,同抑郁症患者血缘关系越接近,则有可能比一般人群更易于患上抑郁症。所以说“遗传” 并非是绝对的,只是发病概率提高了,也就是我在前面说的遗传易感性。 甚至我认为遗传易感性对于一个正常人是否发病的影响甚至要高于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
很多人在说抑郁症是单纯的心理疾病,既然是心理疾病怎么解释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所以说,抑郁症是存在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
目前上市的主流抗抑郁药物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两个通道,以上世纪80年代上市,使用最为广泛的SSRI类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为例。首先我们知道5-羟色胺是一种可以使人感到愉悦的神递质,而SSRI通过阻断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过程,使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水平明显增高,从而达到使人感到愉悦感觉,减少抑郁症状的作用。
SSRI药物的治疗有效率在60%-80%,1年复发率13-26%,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小,对心血管等脏器影响小,镇静作用较轻,耐受性好,服用方便。是目前我国抑郁症治疗指南的一线推荐用药。
社会心理因素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注意。父母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对孩子的心理会一定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抑郁症虽然不会直接传染,但是它的间接影响还是巨大的。家长因为抑郁而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孩子的心灵上会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抚平他的心理创伤,最好是让他换一个新的环境。
睹物伤情,这是事实。避免让孩子接触到父母的刺激物,这是一个细心又艰难的过程。等孩子逐渐长大了,再告诉他事情的真相,让他明白父母的选择,是为了什么。
如果要问这个孩子会不会重蹈覆辙?这还要看他是否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一般来说,人都有很强烈的求生欲望。不到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都不会采取过激的行为。
走投无路,深感绝望的时候,人们才会不顾一切。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人们只要还能“过得去“,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死,毕竟是一件既痛苦又可怕的事情。
尽可能安抚他,鼓励他,多去关心和陪伴他,让他尽快走出失去亲人的心理阴影。如果他感到还有希望,就一定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的。
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我只从理论上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不知道能否对你有所帮助,请酌情参考。
面对问题中所说的这个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孩子就有可能陷入心理疾病当中。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
抑郁症是会遗传的!
抑郁症发病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遗传”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根据对遗传病的家系调查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概率,要比起普通人大大地提高。
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抑郁症的概率为14%。
可以说,如果有家属患有抑郁症,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外界环境刺激可能诱发抑郁症爆发
父母的离世作为一种强烈的刺激,自然而然地会令人爆发出剧烈的抑郁情绪。而当这种抑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地得到良好的疏解,长期积郁的话,就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的抑郁症。
应该怎样应对抑郁症?
如果已经长达两周以上伴有无法自我调节的严重抑郁情绪,出现了抑郁症状,建议要及时咨询专业的心理医师。遵循医嘱,积极配合治疗或是用药。
视频加载中...
正视心理健康问题,才能护佑美好生活!
汪卫东: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欢迎各位关注我的头条号,获取更多关于心理、精神、睡眠的视频和知识!
你好!
父母都因为抑郁离世而去,发现孩子疑似抑郁如何是好?
及时发现情况,做及时应对措施——及时采取治疗,治病救人!
顾虑太多~束手无策~猜疑问题只是会影响孩子的……
孩子的家庭生活环境、孩子思想压力和精神压力都是对孩子的不利因素和不利影响!
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环境应该是生活在一个自然优美的环境里,而且无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
愿孩子早日康复,生活快乐每一天!
父母亲有患抑郁症自杀的,孩子会不会被遗传重蹈覆辙?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病,情绪不是基因,不会遗传,但是会传染。
抑郁症患者最大的个性特点就是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容易紧张焦虑自责,如果父母亲患有抑郁症整天心神不安,焦虑烦躁,这种消极情绪会感染到孩子,,孩子很有可能形成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的个性,这样的个性,抗挫折能力差,遇到突发事件,意外刺激,就可能形成心理疾病,也包括抑郁症。
现在很多青少年得了抑郁症,还有的有了明显的抑郁倾向,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鼓励少,指责多,批评多,形成了没有安全感的个性,所以普及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对于培养更多的优秀孩子很重要。
有人说80%的老年人都或轻或重的患有抑郁症,是真的吗
这都真的,年青时出力挣钱养家湖口,在年老时各种病痛和各种不顺时更是如此,找不到渲泄的渠道,就会形成抑郁症,要解开必须自已述说,而且要有三五真实邦助的朋友,但真心能有几人呢?
对的,老年人生病多,害怕被小辈嫌弃,或多或少有焦虑症和抑郁症,我伺候我父母几年,他们生病了都我照顾,我是长女,下面2弟弟,我又顾家又顾父母,忙不过来,就请了个住家保姆,后听保姆讲我父母听到我楼下(住二楼)开门声,耳朵竖起来听,天天盼着我的门声才高兴起来,所以心很酸,后毅然决然辞掉工作,自己像上班一样到父母家亲自照顾父母,把保姆也辞了,当时单位里人评论我讲没几个人能为伺候父母把工作辞了,对我刮目相看,我心里只想让父母不抑郁不焦虑不没子女管,这样他们心里踏实了也不焦虑抑郁了,我在家干节省了保姆费用,扣大便打开塞路护等都会,我觉得对父母好是应该的没什么可多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