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骑兵真的很没用吗
历史上的重骑兵没有用?我笑了,当初蒙古骑兵征战四方的时候,重骑兵就占了整支骑兵部队的五分之三。然而却并不影响骑兵部队的机动性照样远征欧洲。
重骑兵的装备
该兵种一般人马均装备有防护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著称。
汉朝的重骑兵身披铁铠,身上装备长矛钢刀以及强弓劲弩,汉朝重装骑兵的兵器配备主要有环柄长铁刀、马戟等,可以在马上进行劈砍,增强了骑兵的格杀能力。
中国的全具装重骑兵叫“甲骑具装”,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中原王朝的是国家发放武器装备,游牧民族是自备,著名的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具装甲骑和隋唐具装甲骑,辽宋夏金具装甲骑、蒙古重骑兵都是这一类型,且重装骑兵的规模巨大,南北朝史料记载常常数万出现,隋唐也多重骑兵,辽国正军的配额就要求兵丁佩戴盔甲和多匹军马还要自备马甲,视其力。西夏重装骑兵铁鹞子巅峰时期也有8万,北宋由于战马稀少,但具装甲骑还是有万余,金更是以具装甲骑出名,蒙古的重骑兵马甲多为皮制作,蒙古西征就是靠着比同时期西欧中东更精良的装备和高超的战术。
蒙古重骑兵远征
蒙古骑兵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
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在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在蒙古骑兵部队里面他们的重骑兵就占据了一半多以重骑兵为主,重骑兵威力巨大,战斗力强,对于攻打敌方阵列具有奇效,加上蒙古骑兵骑术了得所以在蒙古骑兵进攻宋和欧洲一些小国起了奇效。所以说在中国古代重骑兵是很有用的只能说缺陷较大而已。
重装骑兵还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分时期。比如蒙古帝国的轻骑兵和抗金大英雄岳飞就是专门克制重装骑兵的!图二就是岳家军怎么克制铁浮图的,专门砍马腿,而一旦下马,全身重甲行动不便的铁浮图就失去了大部分战斗力。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其中的"浮屠"有的说是佛塔,有的说的可能就是金国的重甲,具体哪个才是正确的,已经不可考。
“铁浮图”这支人马全都披上厚厚的铁甲,以三个骑兵编成一队,居中冲锋;又用两支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称作“拐子马”,号称刀枪不入。西方也有类似的重装骑兵,但是这样的骑兵缺点就是只能一次性冲锋,如果敌人不和你正面对决,你一次冲锋后马匹体力耗尽不就成为了敌人待宰的羔羊了,蒙古帝国西征就是这么耗死欧洲联军的。
没有说哪个兵种很没用,只是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作战区域会减少作用。
在古代战争中,重骑兵绝对是一支强旅,但是需要运用恰当才行。
像金国灭亡北宋的战争中,就有一支重骑兵,横扫北宋军队。但同一支重骑兵在与岳家军对战时却被全歼,连同金兀术的拐子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再比如蒙古军队进攻基辅时,当时欧洲人组织了庞大的重骑兵来与蒙古铁骑作战,却被蒙古人几乎全歼。在同一时代,欧洲的重骑兵打不过蒙古铁骑,而蒙古重骑兵却能够打得他们丢盔弃甲,何也,战术运用不同尔。
重骑兵的优势是短距离的爆发力强,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在短距离冲击上,破坏力是惊人的。
但是缺点也明显,只适合短距离,不适合长途追击或者奔袭,这点欧洲重骑兵追击蒙古铁骑反而被歼灭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重骑兵要在短距离上充分运用速度上的优势才能达到强大的破坏力,如果速度起不来也不行。
再者重骑兵的消耗太大,要求也很高,不但是人的要求高,还有战马的要求也很高,对国家的负担是很重的。
所以在历史上,重骑兵这个兵种只能在出其不意的运用一两次,而达不到长期运用。久而久之就慢慢被淘汰了。
重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中国出现全铁具装甲骑重骑兵的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人有重型铁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铁甲,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
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西欧中世纪后期15世纪比较极端的时代,如果一个骑士从马上摔下来,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伸,倒还是可以凭自己勉强的站立。西欧中世纪后期才诞生的重装甲骑兵的战马只用来战斗,平常行军以及负载其他战斗和生活用具要靠扈从和其他马匹。一个骑士如果没有两名以上的扈从就会感到生存的不便,连上下马、换马、穿盔甲都不能顺利完成。
西欧中世纪后期诞生的重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一个兵相当于十个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个普通骑兵,很少有君主愿意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
重甲骑兵在我国各个时代,都是军队当中的精锐力量。至少在三国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成规模的重甲骑兵。
南北朝时期标准的马铠,历史上称为“甲骑具装”,在这个时期,经常出现一方出动上万重骑兵的战例。
到了金朝,重甲骑兵发展到了全新高度。当时记载,金贼兜鍪极坚,止露两目,所以枪箭不能入。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
当时我们周边不止我们有具装骑兵,隋唐时的高句丽,唐时的吐蕃都有具装骑兵。我国最后的重甲骑兵是清朝的三重甲骑兵,到了乾隆以后,随着大口径火绳枪的普及,重甲骑兵才开始在我国被全面淘汰。
北宋的静塞军、辽国的铁林军、西夏的铁鹞子、女真的铁浮屠、蒙古重甲铁骑,清朝重甲骑兵是并称于世的六大铁骑。
二战日军为何爱用“三八大盖”
都说日本是“小日本”,其实日本37.79万平方米的国土面积远远大于英国24.41万平方千米、德国35.7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只不过和中国相比显得日本小而已。但是1895年吞并中国36.2万平方千米的台湾岛、1910年吞并了22.2万平方千米的朝鲜半岛、1931年吞并了78.73万平方千米的中国东北三省。也就是说此时的日本本土加殖民地的面积是174.92万平方千米。所以这时的日本并不小。特别是在占领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丰富的土地资源、矿藏、人力资源、以及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器工业生产地——沈阳兵工厂,所以这时候的日本并不穷也并不小。
那么日本有研发、装备过冲锋枪吗?有,但是规模并不多,并没像美、苏、德、英这些国家那样大量装备冲锋枪。那么国土不小、也不穷的日本为什么不用冲锋枪呢?以前说了那么多今天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一下,我们把视线放眼到全球范围,二战前期,也就是1940年之前,英国、法国、美国、苏联也没有大量装备冲锋枪,也就德国给坦克部队装备一部分MP-38冲锋枪,所以在1940年之前冲锋枪并不是军队装备的主流。
而苏联因为1939年苏芬战争被芬兰暴打才意识到冲锋枪的厉害,也是到1941年才有了波波沙冲锋枪;而德国在闪击西欧时步兵班全是拉大栓的98K加机枪,也是到了1940年之后才开始装备部队步兵班班长而已;英国在欧战被德国暴打,在敦刻尔克撤退后没钱买冲锋枪才研发斯登的,法国直接灭国了就不说了,而美国也是因为援助才搞出便宜版的汤姆逊冲锋枪和1942年之后的M-3冲锋枪。综上所述,他们都是有了实际需求之后才研发的冲锋枪。而日本呢。从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就是它把别人摁在地上打,哪怕是到了1943年美军在太平洋上面对只拿着三八大盖的日军打得异常辛苦,所以日本没那个需求整那么多那玩意干嘛呀?而到1943年后,打了6多年战争的日本有需求也没资源搞了。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未大规模装备冲锋枪,而是以5发栓动步枪为主,网络上有推文指出日本是岛国资源有限,最关键是很穷,所以其军队用不起冲锋枪。
个人认为此观点有一定道理,日本是个岛国,支撑战争的资源确实非常有限,但日本作为当时亚洲最发达的工业国家,还不至于穷到军队用不起冲锋枪。
(南部式8mm冲锋枪)
否则就难以解释二战时期日本海军拥有全球排名前三的庞大的海军联合舰队,航母、战列舰、重轻型巡洋舰、潜艇等主战舰艇样样不缺,其中,满载排水量高达7.2万舰炮口径460毫米,一发炮弹重达1.5吨的大和级战列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强战列舰。
(五式7.7mm自动步枪)
其实,在二战时期,日军研制装备了轻重机枪、高射机枪、反坦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迫击炮、狙击炮、榴弹炮、火焰喷射器等不论,单说日本步兵枪械,当时所有先进的装备日本军队都有,包括南部式8毫米冲锋枪、百式8毫米冲锋枪、二式8毫米冲锋枪;四式7.7毫米自动步枪、五式7.7毫米自动步枪;试制甲/乙型6.5毫米半自动步枪;明治三十八年式6.5毫米卡宾枪、明治四十四年式6.5毫米卡宾枪等。
(百式8mm冲锋枪)
日本军队拥有如此众多型号的冲锋枪、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以及卡宾枪等,应该出乎绝大多数国内军迷的认知,因为受网络上图片以及抗战影视剧的影响,一般人眼中日本军队就只有三八大盖、歪把子轻机枪、九二重机枪、八九掷弹筒、九二步兵炮等。
真实的日本军队步兵所有的枪炮等都不缺,二战时期战场上出现的所有先进的枪械,冲锋枪、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卡宾枪等,日本军队都是有的,也都是有装备使用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人的歪把子对付中国人的捷克式的时候,经常就是歪把子吃亏,而捷克式更胜一筹,所以日本人很喜欢去抢中国人的捷克式轻机枪,但是,捷克式轻机枪虽然对于双方来讲性能都很满意,但日本人最不满足的就是一点捷克式轻机枪不能安装刺刀!所以日本人每一次抢回一把捷克式轻机枪,总得拿到军需部去,让他们改装一下,安装一下刺刀。
后来,日本根据捷克式轻机枪仿造出来两款轻机枪以后,这两款轻机枪能够安装刺刀的,而且这两款轻机枪代替歪把子成为日本后期作战的绝对主力。
可以看到的,是在日本人看来,在实战里面刺刀之上,这就是日本人不装备冲锋枪的其中一个理由!日本人在参军之前都会在大本营里面接受为期数月的训练,在这期间会接受大量的劈杀刺刀训练。
那么今天收了这么多的训练,我不可能白训练是不是?所以训练拼刺刀的技术必须要有一把优秀的武器来展现他们优势的拼刺刀技术,这就是三八大盖存在的意义,长达一米六的三八大盖(含刺刀)一寸长一寸强,这样的武器在拼刺刀的时候可以说百分之百的发挥它的作战能力。
除此以外,日本的武器装备的思路还有就是陆军的装备思路是来自于法国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人是想依靠着马奇诺防线防守住来自于欧洲东部的进攻,不管是纳粹德国的还是前苏联的,在防御工事里面当然射程越远的武器越吃香,日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诺门坎战役失败以后,日本人勒终于在中国东北边进修中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
这样的话,越细长,而且射程越远的三八大盖,又成为了日本人比较心仪的产品,而且三八大盖的改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需要将日本人在国内战争时期的金钩步枪改装以后,并且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情况给他家装了一个防城港,这就是三八大盖,(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样的话,步枪的生存概率会更好,而且精简了武器生产过程,使得武器的生产更加便利。
除此以外,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资源,即便是美国人利用潜艇,飞机等等一系列武器对日本的本州岛实行封锁,但是日本在1945年仍然生产了几十万条三八大盖。由此可见,这种步枪对于资源的消耗量需求是很小的!日本人可以利用国内有限的资源去武装更多的人!这才是日本人提出1亿玉碎的真正底气。
日本兵后来使用的也不全是三八大盖了,后来使用的主要是7.7mm口径的九九步枪,而且日本还是有一把冲锋枪的,叫做百式冲锋枪,不过大多数列装给了太平洋上的美军,数量也不多。
二战日本应该说是冲锋枪装备的数量少,而且晚,但并不是没有。
日本冲锋枪装备量少的原因首先就是战场环境,你装备冲锋枪,你就得先意识到冲锋枪的威力在哪里。苏德战场坦克什么的大量应用,交火距离非常短了,几十米的距离,冲锋枪火力优势巨大。
而日本不同,日本步兵里面每个班一挺机枪,一个小队两个掷弹筒,他的这个火力优势已经超过了同时期还在拉大栓的美军步兵。当然,美军参战之后就不一样了。尤其在东亚这边的战场,日军对冲锋枪的需求并不是那么强烈。
而到了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被美军马润在丛林里按在地上摩擦的时候,日军才意识到冲锋枪在近战时的意义。才开始发冲锋枪,但是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战争后期,日本军舰不行、坦克不行,飞机不行,这些都在研发,这些重武器的原材料根本就不够用,生产力也不足,你就更别说冲锋枪了。
虽然日军的主力枪种就是三八大盖,但是日军对于这种枪真可谓是又爱又恨啊,既是自己的主观选择,也是国力羸弱的无奈!
三八大盖简要介绍
三八大盖其实是中国人对这个枪的戏称,三八大盖的学名叫做三八式步枪,使用旋转后拉式枪机,说白了,三八大盖就是普通的制式武器,没有什么突出常人的特点,甚至许多地方都有致命的弊端,只不过是长达四十年的使用时间和巨大的使用量造就了他的名气!
为什么三八大盖的使用量如此巨大?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日本国力羸弱,三八式步枪的性价比高,适合大规模生产列装。
众所周知,整个二战已经将日本拖垮,作为一个小岛国,日本虽然工业制造水平先进,但是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制造武器的钢铁严重匮乏,同时子弹数量也极度短缺,因此日本军队很少使用自动武器,唯一的冲锋枪还是只生产了一万多支的百式冲锋枪。
二是日本军人崇尚武士道精神,热衷于刺杀训练。
日本皇军一直以来都是极度崇拜武士精神,喜欢用刺刀,而三八大盖的枪身很长,是当时服役步枪里枪身最长的,这种长度也使用日军用来刺杀!
三是日本军方决策层的战略失误
日本军部一直认为百发百中的步枪比百发一中的自动武器要强,并且利于节约弹药,同时日军古老的战术思想决定了自动武器很难有发挥用途,因此三八大盖一用就是40年!
从步枪的性能上来说三八大盖是一款比较不错的枪,然而日本对这款枪的钟爱,加上装备数量之多,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穷!从根本上来说,三八大盖比较适合中国战场。
三八大盖正是名称是三八式步枪,因为枪体上有一个防尘盖,并且在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因此被中国成为三八式步枪,在1907年成为制式武器,在1910年就成为主力步枪,从此一直服役到1945年日本投降,是日本士兵最基本的武器。
日本人研究东西,喜欢一步到位,三八大盖就是这样到位的步枪,在当时,日本对步枪的要求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就是射程必须远,尽管在二战中步枪已经朝着进程密火力发展,但是日本对步枪的远程射击还是很看重;第二点就是精度高,三八大盖的有效射击距离可以达到300-400米,在《亮剑》中赵刚政委五百年开外暴了小日本鬼子的头的步枪就是三八式步枪,除了赵刚枪法好之外,武器的精度也是一方面;第三点就是因为枪长,便于拼刺刀,三八大盖是二战时期最长的步枪,加上刺刀可达1.7米,几乎比日军士兵的平均身高还要高,在中国战场的白刃战中,三八大盖出尽了风头。
尽管,三八大盖也有很多缺点,但是这些优点足够让日本人对其宠爱有佳了。
当然,日本全员装备三八大盖,从而忽视了冲锋枪和自动步枪的研发,实际上正是因为贫穷。
当然,日本的穷是指和谁比,如果和中国比的话,那还是错错有余的,但是和欧美等国家来说那就差太远了。
在二战时期,日本拥有7800万人口,却调动了七百万人参战,要给这七百万人都配上一把武器,估计想想日军的后勤蛋就会疼。要啥自行车啊,有一把枪就不错了!
当然,也并非日军研制不出更高端的枪,自动步枪,冲锋枪,机枪日本都能够生产出来,不要小瞧了日本的研发能力,在太平洋战场初期日军研发的零式战斗机完虐美国飞机,海军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得上名词的,连这么高端的东西都研制出来了,什么样的轻武器研制不出来。
关键日本的贫穷让日本人即使能研制出来,也用不起,三八大盖和那些后来研发的枪相比,别的都是扯淡,就有一点是对的,那就省子弹,打仗打的不就是一个性价比嘛!
当然,再怎么钟爱,性能再怎么强,在中国水土不服还是不行的,以火炮来说,欧美流行大口径的榴弹炮,然而当这些武器装备给国军后,依然不能物尽其用,在《亮剑》中国军清一色美械装备的暂七师师长常乃超说,还不待我军将炮架上,贵军已经杀上来了!
”三八大盖“是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制式步枪,其正式名称为”明治三八式铳“,由于其枪击上有一个防尘盖,在中国被形象地称之为“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全枪长约1270毫米,如果加上日军的三零式刺刀,其长度可达1660毫米。因此,日军的“三八大盖”是二战各参战国中长度最长的步枪。由于日本人在二战中身高比较矮小,其平均身高不到1米6,到战争后期其平均身高更是下降到1米5。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日军正是凭借1米66长的步枪(加装刺刀),加之日军训练严格,在白刃战中日军士兵往往占有优势,中国军民往往在这方面吃了日军的亏。
“三八大盖”使用有坂6.5毫米步枪弹,该枪的精度非常高、射程也非常远。其射程高达600米,有效射程为460米,日本人在标尺更是达到了2400米。由于日军士兵训练精确射击,因此,小鬼子的枪法基准,300米之内爆头不是问题。
基于以上优点,二战中的日军最喜欢使用“三八大盖”。
《三国演义》中的将领,谁的军事造诣最高
我觉得是孙权。
俗话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在小的时候为了要回父亲的尸体的果敢。就已经赢得了很多赞誉。
孙权执掌江东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小青年。但他在处理事务中所表现出的老练、机智与沉稳,跟实际年龄极不相符。根据一些历史文献不能分析出他:深藏不漏、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略有自负 的性格特点。
民间一直有流传这么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卧龙北伐,冢虎崛起。其中提到了军事才能最强的三人:郭嘉,诸葛亮,司马懿。而且是郭嘉>诸葛亮>司马懿。
诸葛亮者,卧龙也。所谓卧龙,并非飞龙,说明孔明虽为龙,却不是完美状态的龙。就这么一个卧龙,已经是完全把冢虎司马懿打的服服贴贴,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但在郭嘉病死之前,诸葛亮只敢躲于草庐之中。
郭嘉作为曹营第一谋士,军事才能满分,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定辽东,屡献奇谋,大放异彩。可惜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八岁。郭嘉有多强?《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评价的: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官渡之战”前的《十胜十败论》就是他的代表作,当时曹操没有信心抗击袁绍数十万大军,正是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击袁的信心,才有了后来名垂千古的官渡之战!定辽东是他的遗作,提前料到曹操的军事行动,在死前留下计策,让曹军不费吹灰之力平定辽东。
自随曹操起,郭嘉奇谋远虑表现出色,职业生涯未尝败绩。连我们伟大的战略家毛主席都对他推崇备至: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部分,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所以,我认为《三国演义》中,军事能力最突出的就是郭嘉。
题主说的是将领,而不是谋士,文武双全的真找不出几个。无非就是周瑜、吕蒙、关羽等人。有人说曹操,我承认他很厉害,但武功不会。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属于文臣,不算将领。
文武双全第十名★张飞
张飞开始阶段都是一个鲁莽的形象出现,直至长坂坡用疑兵计退曹军。后期入川路上计策不断,颇得刘备诸葛亮赞赏。
文武双全第九名★关羽
最出彩的就是水淹七军,击败魏军,生擒于禁和庞德,威震华夏。
文武双全第八名★张辽
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斩杀乌桓单于蹋顿,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最出彩一战,张辽驻守合肥,威震逍遥津,七千人击败东吴孙权带领的十万大军!谱写了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著名战例。
文武双全第七名★邓艾
文武双全,深谙兵法。最出彩的一战,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彪炳史册!文武双全第六名★曹仁
驻守襄阳,西拒巴蜀,南抗东吴,沉稳干练,智慧不凡。先后击败关羽和周瑜二位名将。
三国时期,可以说是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在群雄逐鹿的动荡时代,将领的军事造诣实际上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结局,从题主的问题出发,按照军事谋略、指挥艺术和治军带兵三个方面来综合衡量,我觉得最高的还是曹操。也许有人说曹操是“统帅”算不得将领,实际上直到曹操逝世的前一年,有名的襄樊会战最后还是他亲自指挥的,他的一生几乎一直处于战争一线,可真算得上是“战斗的一生”!书归正传。
先说军事谋略。曹操虽然也是白手起家,但他能够审时度势,迅速崛起,军事眼光显然要比同期的诸侯高的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是奋威将军,在军力不济的情况下,曹操提出了诸侯“各据要地,分兵入武关,共围董卓”的建议,这是当时唯一可行方案,但却没人响应,曹操愤而出走。随后联合刘岱、鲍信采取“设奇伏、昼夜会战”的方式,大败青州黄巾军,从此曹操终于有了货真价实的军队——“青州兵”。最能体现曹操军事谋略的还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我、以劣胜优”的“教科书”式战例,这次战役也是曹操亲自指挥的。
再说指挥艺术。在《三国演义》中,军事将领们指挥艺术的博弈也是一大看点,而曹操更是把指挥艺术做到了极致。前面说他军事谋略多是战略眼光层面,而指挥艺术基本上就是战术层面的了。在战吕布、战马超和韩遂联军时,多采用包抄、突袭、离间等计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战袁绍、袁术两兄弟时,基本上就是避实击虚、声东击西、断其粮道、围点打援,十八般武艺用的是出神入化,硬是把天下最强打成了丧家之犬。难怪史书称曹操“行军用师,依孙吴之法,因事设奇,变化如神”。
还有一个治军带兵。曹操治军带兵,确实是依照孙武“仁、信、智、勇、严”这五条标准,原则性与灵活性运用的炉火纯青。在宛城之战时,曹操法令在先,凡践踏百姓麦田者皆斩首,可是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跑进了麦田,在众人的劝阻下,他“割发代首”,以示执纪绝不手软的决心。不要小看这里的割发,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曹操那时已经贵为丞相,在军前割发已经是不孝的大罪了。在驾驭手下诸将方面,曹操也能够根据将领的特点量才适用,用其所长。典韦、许褚勇冠三军、忠实可靠,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先锋,平时担任亲兵统领;张辽、庞德虽然是降将,但他用人不疑,委以重任,这才有了后来的张辽威震逍遥津、庞令明抬棺战关羽。大军归心,成就了曹操的王之霸业。由此而言,纵观三国众将领,曹孟德实在是其中的扛鼎人物。
关于《三国演义》中将领的军事造诣,这就不得不考虑《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写作中所带入的不客观因素,毕竟我们都知道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尊刘贬曹”这种倾向。那么根据这种倾向我做出以下的排名:
1、诸葛亮。三国时期进入武庙十哲唯一人(注:帝王并不能进入武庙十哲)。唐代著名将军李靖评价诸葛亮: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察天时地利,安能尔乎?
2、司马懿。魏国唯一一个能够和诸葛亮较量的人。
3、曹操。从曹操统一北方的诸战看,他的军事才能是稳进三国时期前三的,虽然我认为正史上曹操军事才能在三国时期可以排第一,但考虑到题目问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军事造诣故而排在第三位上。
4、孙策。孙策领导的江东时期从未打过败仗。
5、周瑜。跟随孙策平定江东,之后率江东集团军联蜀在赤壁大战中击败曹军。
6、吕蒙。没有吕蒙,孙权到死也拿不下荆州。
7、关羽。关羽个人的战斗力爆表,但是因为性格缺陷影响了其排名。
8、张飞。张飞在后世有万人敌的称号,但是因为为人暴躁最终死于小人之手。
9、邓艾。邓艾灭蜀之战可以看出其卓越的军事造诣。
10、张辽。逍遥津一战足够证明其军事才能。
以上排名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提出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