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中途回家是什么原因
兵役中途回家通常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是家庭原因,比如家里有重病的亲人需要照顾,或者家庭突发事件需要处理。
第二种是个人原因,比如需要办理重要事务,或者因为个人原因需要回家处理一些紧急事务。不过,兵役期间途回家需要获得上级指挥官的批准,并且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和程序。逾期未归或未经批准离开部队,将会受到惩罚和追究责任。
从春秋到战国时代,诸侯军队从几万扩充到几十万,是如何做到的
晋文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文治武功方面自然是令其他诸侯望尘莫及。那他晋级霸主的城濮之战,动用了多少士兵呢?
楚方:四万二千余人;晋方:三万两千五百人。
这场战斗发生于公元前632年,算是到了春秋中期了,加起来也不过七万五千人。更关键的是,这不仅仅是晋楚两国兵马,这是两个集团的对决,当时能参战的诸侯基本都去了,说是举国之力也不算为过。
再看看两百四十年之后的士兵数量对比:
问题来了,各国军队数量为何急剧增长呢?
春秋到战国,诸侯整天打来打去的,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春秋初期,诸侯林立,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兵马,到了战国时期,当年那些吃小鱼的鱼,已经长大了,能左右时局的,也就是那七雄了,地盘大了,所需士兵数量也必然增加,即便是不增员,所兼并的这些小的诸侯国的士兵加起来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这里的“闲人”,不是指游手好闲的人,而是那些不用从事稼穑就能活着的人。闲人的增多,必然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结果,也就是说,战国末期和春秋初期,社会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点我们其实可以从赋税上就能看出来。
也就是说,春秋初期,税负是百分之十一,而且那个时候基本是用粮食做税金。如果亩产一百斤的话,缴纳11斤粮食就可以了,想想看,这个比例真是低啊,那个时候的奴隶还是挺幸福的,交点公粮就行了,还不用上战场。
几百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郑国渠修好后,关中平原那片盐碱地居然变成了沃野!一钟的重量,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就是八百斤!
在我们的印象中,两千多年前,亩产也就两三百斤的样子吧,但没想到人家秦国做到了八百斤,这个数字怕是几十年前我们都达不到,活该秦国兼并天下。
如果还是按照十一这个数字征税的话,怕是没人去打架了,整天摆弄那片田产,就足以过上优渥的生活了,加税势在必行,这样才能分出更多的人干别的活儿,比如从军。
按史料记载,确有此事。
《国语·齐语》:管子於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注引】唐尚書云:「士與農共十五鄉。」昭謂:此士,軍士也。十五鄉合三萬人,是為三軍。
春秋前期,作为“万乘大国”的齐国,其三军不过三万,便能纵横天下成就“五霸”事业。而到三十余年后,另一霸主晋国就将军队扩编为三军“三行”,后改五军。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僖公三十一年》:秋,晉蒐于清原,作五軍以禦狄。趙衰為卿。
晋国兵力增加到五万以上。再后来进入战国,七雄之军迅速跨过十万大关。
《尉缭子·制谈》: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今天下諸國士所率無不及二十萬之眾者。
首先,各国地盘人口增加,国力增强,可动员资源自然增加。春秋早期诸侯国近百,而战国仅有七雄(鲁、宋、卫、中山不计),规模膨胀了数倍。
其次,各国君主统治力加强,可动员资源占比提高。春秋时代贵族政治盛行,大夫领地形同独立王国,君权还不够强大,不能有效调动全国资源。而到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削弱贵族加强王权,君主能够掌控全国更大占比的土地人口,也就能动员更多兵力。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古代的兵役制度。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战斗并不多,主要是争夺霸权,并不是要进行大规模兼并。所以,战争所需要的人数并不多,耗损也不大。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战争也越来越频繁。这样诸侯国为了保证自己的兵源,就开始大力着手自己本国内的军队建设。首先,当兵成为义务。秦国规定百姓需要服两次兵役,不执行会有非常残酷的惩罚,这就保证了国家的常备兵员。
第二、服兵役的条件开始放宽。西周时期,男子满七尺才可以承担兵役。但是,到了后来的楚国,这个标准放到了五尺。从年龄上看,也从20岁下降到了17岁。长平之战时,秦国征发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支援前线。而对手赵国甚至将部分十二三岁的小童发到前线。在之后的邯郸保卫战中,赵国的孩童士兵更多。这也是兵役人数开始激增的原因。
第二,国家大力鼓励生育,多数国家的人口,开始暴涨,特别是相对和平,土地肥沃的地区,人口生育率显著提升。
第三,车兵与步兵依然是战争中的主角。虽然,赵国试行“胡服骑射”骑兵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缺乏大规模的马匹,所以步兵与车兵依旧是战争中的主要角色。甚至到了汉初,车兵也依旧很重要,大名鼎鼎的樊哙就是汉王刘邦的参乘(战车右侧的警卫)。
所以,这就致使战国时期的人口开始大规模的上涨,士兵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第一个原因,春秋时代,本身诸侯国的规模都是很小的。
很多诸侯国的统治区域基本就是现在一个县那么大。而当时的人口规模又很小,所以诸侯国的军队最多不过几万。
第二个原因,当时实行分封制,国君把土地和人口又分给了大臣,大臣才是资源的实际掌控者,国君要想扩军必须取得大臣的谅解。而大臣对此恐怕并不是很热衷。
第三个原因,很多人口是奴隶,是排除在当兵之外的,所以适龄兵源又少了很多。
第四个原因,当时的经济很不发达,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军队
到了战国时代这些原因很多消失了
第一,通过不断兼并,只剩下七雄等强国,规模很大
第二,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实行,国王直接统治百姓,可以掌握的资源大大增多;
第三,奴隶被自耕农和雇农代替,加上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可以有更多的兵源;
第四,废井田之后,地主和雇农出现,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可以更好的提供后勤保障。
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平民崛起。春秋时期诸侯只能向下级贵族征兵,战国时诸侯可以直接向数量庞大的平民征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分封制贵族社会向郡县制平民社会转变的重大历史时期。这个转变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变化又使生产关系随之变化,最终,诸侯征兵的兵源随之大幅度扩大。
春秋时期,土地与经济的形式还是“井田制”。到了春秋晚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不用在井田上干活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于是好多农民就从贵族的土地上离开,出去自己开垦一块地,这样不但自由了,还活得比原来更好。
从井田制的土地约束,到私田制的平民自主生产,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化。铁器与牛耕的普及,使这会的构成关系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原来的贵族庄园渐渐衰落,而农民聚居的村落日渐增多。贵族的力量在衰落,平民的力量在增强。
(井田制)
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改变,催生了社会治理随之改变。这就是战国开始各国变法的逻辑。
原来,诸侯国君向下分封大贵族,大贵族再向下分封小贵族。提供军队是各级贵族对上级贵族的义务。
(国君到贵族的层层分封制)
国君如果想打仗,就需要向下级贵族提出要求,让他们提供军队。下级贵族自身有一些人马,然后再向下一集贵族征兵。
春秋时还有一个特点:打仗是贵族的事情,平民没有资格参与。因此,各级贵族子弟构成了军队,从军官到士兵都是有贵族组成。
贵族人员组成、自负装备成本,因此,国君所能征集来的军队是有限的。因此,常见上古以及西周时的战争,有几千人的军队参战,这规模已经算得上庞大了。
既然兵源是贵族构成,还要自己负担成本,这样下级贵族对战争的积极性就不高。因此,国君无法组建大规模的军队。
但是,现在社会生产关系变了,贵族衰落、平民崛起了。
社会的结构大致变成这样:
有两方面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国土面积的扩大。
春秋初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几十个,有的诸侯国面积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城市,面积小了,自然耕地就少,人口就少,不可能有几十万的壮劳力有何谈几十万的军队。
到战国后期,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楚国号称方圆千里,带甲百万,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五十万军队还是有的,领土面积的扩大使诸侯的人口增加自然能武装起更多的军队。
还有就是生产力的提高,兵力增加的关键是人口,增加人口的关键是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产量无非是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也就是生产力,那时耕地生产力无非是人力和畜力,铁制农具的出现无疑带动了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普及,也是各国诸侯兵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所以,这两个是春秋至战国时期诸侯兵力从几万增至几十万的关键因素。
考上大学后需要办兵役证吗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要去跨龙门——“高考”,可是考试之前家长和考生都要做许多准备工作,这张小红本就是许多家长和学生都忽略的,快来看看您家孩子办了吗?
什么是小红本
其实小红本就是兵役证,一般是男性公民成年之后办理的,所以男考生们要注意了,没有办理兵役证的抓紧办理,因为这是大学录取学生之后,要求上交的,没错除了档案许多学校都要求男性考试在入学的时候提供兵役证。
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没有注意这一项,但是办理兵役证也是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办理的,一般是1月1日-6月.6月30日,所以等到大学开学时再想办理根本是不可能的,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入学,各位家长们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办证。
但是也不是所以学校都要求办理,但是你现在也不能确定孩子以后肯定能上哪所大学,考上的大学又需不需要兵役证,所以还是提前带孩子去办理好。
对孩子有影响吗?
为什么大学入学要要求办理兵役证,难道办理兵役证就是要当兵?其实并不是的,兵役证只是对学生们进行兵役信息登记,并不是一定强制要孩子就去当兵,要不要真的选择入伍当兵,还是要看个人意愿,更要看兵役的体检能不能过。
一般兵役证只需要男性考生去办理,家里是女孩的家长们不要傻傻的去街道办理兵役证了。
为什么要办理兵役证?
其实现在已经有多个省市都出台了办理兵役证的相关规定,对于拒不登记的适龄男性还会给出相关惩罚,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所在的省市是不是要求需要办理。
就算所在省市没有要求,也最好带孩子提前去办理,因为孩子录取办理手续时还要用到呢。如果真是事先没有办理这个证,也要向所在大学的辅导员和相关老师说清楚,第二年再去办理。因为很多学校规定如果没有兵役证就不能办理入学。
另外兵役证还是有许多作用的在就业,上学,出入境,办理营业执照等其他专业的证件时,都会要求查看兵役证,所以用到兵役证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
另外如果孩子有特殊情况,如身体上的残疾或者特殊的疾病也可以免征。
如何办理
男性成年后也就是年满18岁就可以去户籍所在地(孩子户口本所在地)的街道或乡镇的武装部去办理兵役证,去办理时带好身份证、学历证明、一寸照两张进行办理,经过审核后就能领取到“小红本—兵役证”。
如果是家人代为办理还要拿好户口本,在办理兵役证时,信息必须准确无误,不得故意隐瞒本人的情况,而且在征兵期间不可以出国。
最后祝今年的考生都可以金榜题名,不负多年的努力!加油!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我是@锦鲤妈咪,更多育儿知识,关注我,了解更多,让我们一起陪孩子快乐长大。
00后拒服兵役受7项处罚分别是什么
据报道,中国新一代00后中有少数人拒绝服兵役,这种行为将受到严厉惩罚,包括拒不参加征兵宣传教育、拒不通报户口、不配合征兵工作、拒绝入伍、拒绝服兵役、拒绝服从部队命令、拒不退役等七项处罚。这些处罚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教育、就业和生活等方面。因此,年轻人不应该逃避自己的义务,而应该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中专生拒服兵役怎么处理
根据中国的《兵役法》规定,所有符合征兵条件的男性公民都应当参加征兵登记,并接受征兵办公室的安排和调遣,履行服兵役的义务。
如果一名中专生拒不接受征召或者拒不服役,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具体的处理方式包括:
1. 行政处罚:如果拒不接受征召或者拒不服役,将会被处以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拘留等。
2. 强制征兵:如果经过多次教育和劝说后仍然拒绝服兵役,将会被强制征兵,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惩罚。
3. 刑事责任:如果拒不接受征召或者拒不服役,情节严重的,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需要注意的是,参军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有任何原因导致不能服兵役,应及时向当地征兵办公室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拒服兵役要向社会通报
拒服兵役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向社会通报拒服兵役的行为,具有以下作用:
1. 提高公众意识:通报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拒服兵役的严重性,提高对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认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2. 形成舆论压力:通报会让拒服兵役者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其履行兵役义务,同时也警示他人不要效仿。
3. 维护法律权威:通报是一种公开的法律惩罚措施,可以维护法律的权威,震慑潜在违法者。
4. 促进社会诚信建设:通报拒服兵役行为有助于倡导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5. 确保兵役制度的实施:通过通报拒服兵役行为,有助于督促公民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确保兵役制度的顺利实施。
总之,向社会通报拒服兵役行为,有助于加强国防教育,维护法律权威,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确保兵役制度的实施。
预征兵如果报名了就一定要去吗
不一定要去。
1. 因为预征兵报名后,会经过一系列的体检、面试和选拔等环节,如果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中不符合条件或者被淘汰,则不需要参加入伍。
2. 此外,也存在特殊情况或者紧急情况下,政府可能会有决策调整,取消或推迟征兵计划,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报名即使通过了也不一定需要去。
没有特殊情况不可以不去,在全国征兵网上报名后,没有特殊理由的应该去应征报名和参加应征公民体检的,否则会被强制履行或罚款。 法律另有其他规定的,应当依照其规定。
法律依据:《征兵政治审查工作规定》 第五条 征兵政治审查的内容包括:应征公民的年龄、户籍、职业、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现实表现以及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成员的政治情况等。征兵政治审查应当以应征公民本人现实表现为主要内容。
可以不去
应征报名之后可以不去。应征报名只是处于兵役登记的阶段,不是真正的报名,还需要经历体检,体检合格之后还需要接受政治审查,再进行登记才算是入伍了,所以应征报名之后可以不去。
但是真正的入伍登记后不可以不去,不去是违反《兵役法》的,会面临惩罚,丧失考公务员、出国、升学的资格,还可能被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