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过年,大年初五都要送五穷和迎接财神,都有什么说法呢
从记事起如今己是六十开外的人了,不知道有什么讲究,只知道正月初五的早晨是要放鞭炮的,听老人们说那叫崩穷。或许如今这幸福生活于此有关吧,反正每年正月初五放鞭炮崩穷,然而确实一天比一天富,可能是把那穷都崩走了。可借的是今年不让放鞭炮,并且也没有买到,不知道今后的日子将是如何的幸福?看看明年及以后的日子是不是还幸福,如果日子照样幸福或者照样一年更比一年强,那么这崩穷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那放鞭炮也大必不可了。
我虽然不是什么名人,而是一个普普通通人,但我从来不信任何宗教,更不信佛!所以我不想了解过大年从初一到正月十五信什么神?我只知道过年是全家团聚,好吃好喝,欢天喜地庆新春。……
再说,我家从来不设神龛,从来不给神贡献茶饭,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谢谢诚邀!
回答了:不只是农村过年,城市也一样,过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承接的文化年,俗语过年。民俗祭祀除夕开始天天有祭,不只是初五。我知道的是要到初十五元宵节后(也称送年),本地还很特别,十六才送年。更多的说法各地各民俗祭祀时各自的心求不同不细述了。
传说姜太公的老婆马氏是个嫌穷爱富之人,在姜太公受穷的日子里,马氏就跟他闹离婚,不跟他过穷日子,为此,姜太公很生气,在封神时就故意将她封成了穷神。穷神带有五穷,关于这五穷,按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解释,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如此,这婆娘便集天下之穷为一身了。老百姓当然不喜欢穷神,但三十晚上迎神时,她还是和众神一块儿进了百姓家。
老百姓厚道,不想在过年时因她而惹得众神不高兴,忍气忍到初五,就实在忍不下去了,便在这一天“送五穷”,拿起扫帚,连垃圾一起将她扫地出门。这就是传统中正月初五“送五穷”的习俗。
谢悟空栏目组提问。小时候在农村过年还是挺有意思的。父母亲提前准备好贡品,猪头要用公猪头鼻孔各插一根绿色葱心或一支完整的鸡(公鸡),馒头都得打上红点摆放盘中5个,水果5个,菜5碗,酒盅,红蜡烛黄香一一齐备,到年三十供奉祖宗八代的供桌上,一家人在头吃饭前,家庭中最高长辈在先,烧香跪拜,一次下排,小辈轮到最后结束。大家说的都是祷告祈求平安的话。从三十到初五,这几天,妈妈会告诉小孩小心,打碎碗盘的当儿,要说:"岁岁平安"。初五的早上,首先撒下供品。三十到初五攒的果壳食物及垃圾统一丢掉。长辈安排人送五穷放爆竹。值得要说的是,初五这天是"破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捏破",寓意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人平平安安。
这些有趣的过年习俗,己经成了往事中的记忆,现在的年轻人对它了解甚少。
大年初五你们当地有拜财神祈求当年财源广进的风俗吗
有。初五一大早,接财神!北方大部分地区,有"破五"的习俗。各商家商铺小店,初五赶早开门营业,喜迎财神,祈盼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春节不打烊的商家,在这一天也会恭迎财神!
初五开工好还是初六呢
在民俗传统里,正月商铺开门第一个好日子是正月初五。古人把正月初五叫做财神日,家家户户都会迎财神。其实在老一辈经商的时候,会在正月初四晚上把店里的伙计召集起来吃饭,还给伙计发红包。初四晚上,做好各项准备,子夜接财神。初五零点放鞭炮迎财神,然后正式开张了。
除了是财神日外,初五开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初五是破五日,到这一天正月不能动刀、不能花钱等多种禁忌都可以破了。压抑了好些日子的人们,一下子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了。过年准备好的那些饭菜也都吃得差不多了,又可以愉快地逛街买东西了,所以老板们的生意自然就好了。
除了初五之外,下一个适合开张的日子则是初九。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民俗中各地举行盛大的仪式,求天公赐福,它寄托我国古代百姓对美好的生活愿望。所以这一天人间得到天公赐福后,诸事都会很顺利,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商户开市了。
初六开工好,年后初六、八,九都比较好,一来年过完了,亲戚朋友都相见了,父母亲人兄弟姐妹一起玩吃相聚了,一年之季在于春也该收心好好工作了,在广东选择一个好日子开工,开工利是也是少不了,这六,八,九开工无非是吉利日子开工无非就是讨个吉利,中国人就是喜欢开工大吉!
大年初五接财神你们那里有什么有趣、好玩、记忆深刻的接财神方法吗
这个问题我已荅过几遍了,我70多条推荐入头条首页,不妨试试,点我微信阅读肯定収益非浅,如满意请点赞转发,谢谢邀请!!
另我告诉你,我现住社区看不到今天有人家请五路财神了,无况在天明前已结速了,抱歉啊!我先前写得很好的,试试看!谢谢了!!
正月初五中午还是晚上放鞭炮
早上放炮,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讲究的是开门迎财神,所以是早晨的时候放炮迎财神。 初五迎财神的原因: 一种说法是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另外一个说法,则与王元宝有关。王元宝,唐朝开元间人,富可敌国,靠贩运琉璃发家。王元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如正月初五拜财神等对于中国民风民俗有深刻的影响,流传至今。